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有限公司
文学园地
活出生命的色彩 ——《林徽因传》读后感
日期:2024-12-31    来源 : 生态规划研究所     作者 : 李翔宇    浏览次数:

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。她与丈夫梁思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。没有人铺好道路,她只是每一笔都写得很用力,留下了生命瑰丽的色彩。

一睁眼,作为最不受宠的继室的女儿,即使长得天资聪颖冰雪可爱,也算是天崩开局了。但她不是囿于高墙深院自怨自艾的小女人,原生家庭的伤害没有让她沉沦,反而铸就了她坚韧的内心。她没有因为过去的身份自卑或恃宠而骄,更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女性的角色中裹足不前,而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与书为伴,成为一个有思想,有文化,有格局的女孩。真的大女主,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。

16岁跟父亲远赴欧洲,父亲在出发前夕的教诲“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,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;第二要汝扩大眼光,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”,深深地印在了林徽因的心中,并贯穿了她的一生。

她在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,也是在这时她立下攻读建筑学的志向。徽因从未给自己的人生设限,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并为之付出努力。

1927年,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选修建筑学,却因建筑系不收女学生而被拒之门外,不过林徽因并没有气馁,主修舞台美术设计的同时,辅修建筑系课程。但作为建筑系的旁听生,她的作业几乎每次都得第一名。虽然早就立志学习建筑,但她并没有美术功底,对她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。由此可以想象,为此她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。她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建筑系四年全部课程和所有训练的任务。

林徽因的一生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,她关心国家命运,积极参与社会活动,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中写道“我们这种人太无用了,也许会死,会消灭,可是总有别的法子让我们国家进步一点,争出一种新局面,不再是被压迫。”林徽因娇小柔弱的外表下,却藏着一副铮铮铁骨。哪怕自己朝不保夕,她却始终想着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

她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。她曾经历战乱、病痛、亲人离世等重重打击,但始终坚韧不拔,勇敢面对。

1930年到1945年,林徽因同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同事,走遍了全国15个省份,200多个县,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。他们前往山西寻找佛光寺时,公路被冲毁,车马不能通过,徽因拖着病体徒步走了三百里,相当于北京到天津的距离,全都是崎岖的山路。河北赵州桥、山西应县木塔、五台山佛光寺等众多古建筑通过他们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,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悠久的古建筑历史。

1937年抗战爆发后,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贫病交加下,依旧坚持工作,忘我地进行学术研究,合力完成了震惊中外的《中国建筑史》这一恢宏巨作,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。

抗战胜利后,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很多代表性建筑物。她还强撑病体,作为主创人员,反复打磨和推敲,最终设计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。她和梁思成一起为保护北京老建筑做出诸多努力。她坚持“一个东方国家的城市,如果在建筑上完全失掉自己的个性,至少是文化衰落的表现。”在人生最后四年她仍致力于拯救和保护景泰蓝工艺。

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她的才华、品质、情感和坚韧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她的人生留下了五彩缤纷的画卷:有年少留学的青葱烂漫,有战争岁月在祖国大地留下的苍茫遒劲,有挥斥才华重建祖国的热血,有病痛缠身却不放心事业的坚持。生活优渥的时候畅享美好,条件艰辛的时候守住灵魂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更应该发扬林徽因的精神,勤学创新,持之以恒,爱岗奉献,精益求精,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,活出生命的色彩。像她的诗作《莲灯》中写的那样,每个人犹如一盏灯,“荧光”虽只有一剪,但汇聚起来方可成不平凡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