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
人物风采
无悔地质路 浓浓报国情 --记工程一处副处长王优谊
日期:2022-11-23    来源 : 工程一处     作者 : 郑姗姗    浏览次数:

十四年前,王优谊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,踏入了为国探宝的地质大军中。作为一个地质人,他深知野外环境恶劣、条件艰苦!但既然选择了这一事业,他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。在荒山野岭上摸爬、在茫茫大漠中滚打,一路走来,他才真正领略了地质人的无怨无悔、地质人的家国情怀……

心有鸿鹄志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,他一直从事地质勘探工作,从一名普通的地质员开始做起。在野外钻机施工一线,从钻孔岩芯的鉴定、分层、描述,到野外资料的编写、整理,他无不慎之又慎,力争判断无误、资料准确。每一段岩芯,每一块标志层,每一处构造特征,他都不放过。遇到问题,他总是谦虚地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,在最短的时间内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。

在河南省嵩县木植街一带萤石矿普查项目施工时,该项目施工条件差,不仅地理环境恶劣,而且交通极其不便。受地形条件限制,所有山上施工钻孔都布置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顶。怎么才能完成施工设备搬迁,使之安装的到预定的点位?他辗转反侧想了一个晚上,当看到破旧小屋中飞跃的电线时,他有了大胆的想法:设备能不能“飞”过去?最终,设备通过架设的索道才运送到位。为了能够加快施工进度,他每天不停地来回奔波各个钻机,一个人,一瓶水、一辆摩托车,一片沙尘,只为地质人“三光荣”的初心。

胸怀万丈情,一身转战三千里。从中原腹地到乌金之域,从丝路咽喉到草原毡乡。三月的阿拉善,乍暖还寒,塔木素戈壁滩每天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变脸剧目。为实施全院发展战略,拓展勘探领域,实现双方合作方案,促进市场发展,他又只身一人来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苏木天然碱项目,这不仅是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与内蒙古核工业208大队合作的首个地勘项目,也是工程一处首次进驻内蒙古市场,从此打开了内蒙古钻探施工的大门。

面对风沙肆虐、昼夜温差极大的恶劣环境,他带领井队职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忍耐,特别能战斗,特别能奉献”的四特别精神,快速上钻,高效施工,准确取芯、快速封孔。从3月12日开孔到4月5日终孔,短短25天,高质量完成了一个基准钻孔和两个普通钻孔,比计划工期提前了10天。前来验收的业主方领导伸出大拇指感叹的说:“你们的专业体现在工作效率最高上、见矿厚度最厚上、矿层采取最好上,你们这支立下奇功的队伍我记住了!”

行远必自迩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去过沙漠,去过草原,去过矿场,他用自己的脚步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梦想。也正是具有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,领导安排他负责ZJ-40钻机施工新项目。刚接手时,为了尽快熟悉新设备、新工艺,他房间的灯一直是亮到最晚那个。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两点,第二天又早早来到施工现场,从钻具规格到泥浆体系,从地质设计到施工流程,一遍又一遍地研究、一点点验证书本上所学的知识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
HL-70L1井是一口非常规大口径煤层气生产试验井,设计为L型三开水平井,一开井径444.5mm,二开井径311.1mm,三开井径215.9mm,是甲方在煤层气施工中首次设计大口径生产井。由于该区域地层原因,15#煤层构造发育,煤层结构不稳定,在三开沿煤层钻进过程中出现煤层坍塌、掉块严重。他就天天守在机器旁,困了就是裹衣而睡。一身工作服、一身泥水、一身油污,在孤灯下苦苦待了半个多月,最终完井井深2514米,水平段长746米,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两年来,他完成了自己的很多第一次,第一次接触ZJ-40钻机,第一次接触超3000米取芯深孔,第一次接触水平井施工,第一次接触大口径施工工艺,也一举开创了河南地质系统深井绳索取芯技术的先河……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回首投身地质十四载的历程,他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定、更加执着。进入新时代,地质事业面临着转型发展、创新发展。作为新时代地质青年中的一员,在地质事业前进的道路上,他毅然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他对地质工作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,用自己的理想和担当诠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。